Java程序员_编程开发学习笔记_网站安全运维教程_渗透技术教程

Java数组排序实战解析: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与应用

阿贵
3天前发布 /正在检测是否收录...
温馨提示:
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08月19日,已超过3天没有更新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。

Java数组排序实战解析: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与应用

一、原题完整代码呈现

20.png

以下是计算机二级Java考试中关于数组排序的典型例题,主要考察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,包含3处需要填写的空白(标记为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):

import java.io.*;
public class Java_3{
   public static int data[]={32,18,41,23,2,56,36,67,59,20};
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 args[]){
      int i;
      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      int index=data.__________________;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排序前:");
      for(i=0;i<index;i++)
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(" "+data[i]+" ");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);
      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      BubbleSort( _________________ );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排序后:");
      for(i=0;i<index;i++)
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(" "+data[i]+" ");
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);
   }
   // 冒泡法排序
 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(int index){
      int i,j;
      int temp;
      for(j=1;j<index;j++){
         for(i=index-1;i>=j;i--){
        if(data[i]<data[i-1]){  //比较相邻的两个数
               temp=data[i];
               data[i]=data[i-1];
               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               data[i-1]= __________________ 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}
      }
   }
}

二、空白处逐一解析与解答

1. 第一处空白:获取数组长度

答案:length

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int index=data.length;

解析
在Java中,数组的长度是其固有属性,通过数组名.length获取(注意没有括号,与字符串的length()方法区分)。此处需要获取data数组的元素个数,用于控制循环的范围,因此填写length

2. 第二处空白:传递数组长度参数

答案:index

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BubbleSort( index );

解析
BubbleSort方法的声明为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(int index),需要接收一个int类型的参数(表示数组长度)。前面已经通过data.length获取了数组长度并存储在index变量中,因此调用方法时应传入index作为参数。

3. 第三处空白:完成元素交换

答案:temp

//*********Found**********
data[i-1]= temp ;

解析
这是冒泡排序中交换两个元素的经典三步法:

  1. 用临时变量temp保存data[i]的值
  2. data[i-1]的值赋给data[i]
  3. temp中保存的原始data[i]的值赋给data[i-1]

此处是第三步,需要将临时变量temp的值赋给data[i-1],完成两个相邻元素的交换。

三、完整正确代码

四、程序运行结果与排序过程解析

运行结果
排序前:
 32  18  41  23  2  56  36  67  59  20 
排序后:
 2  18  20  23  32  36  41  56  59  67 
冒泡排序过程解析

冒泡排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复比较相邻元素并交换位置,使 smaller 的元素逐渐"浮"到数组前端(或 larger 的元素"沉"到后端)。本程序采用的是从后向前的冒泡方式:

  1. 外层循环j=1 to index-1:控制需要排序的轮数(共n-1轮,n为数组长度)
  2. 内层循环i=index-1 downto j:从数组末尾向前比较,将本轮最小的元素"浮"到第j个位置
  3. 交换条件data[i]<data[i-1]:如果后一个元素比前一个小,则交换位置(实现升序排序)

以第一轮(j=1)为例:

  • 比较9-0索引的元素,最终将最小的元素2交换到索引0的位置
  • 第二轮(j=2)将第二小的元素18交换到索引1的位置
  • 以此类推,直到所有元素按升序排列

五、核心知识点总结

  1. 数组长度的获取

    • 数组属性:array.length(无括号)
    • 字符串方法:string.length()(有括号)
    • 区别记忆:数组是"属性",字符串是"方法"
  2. 冒泡排序的实现要点

    • 交换三步骤:临时变量保存→赋值→完成交换
    • 循环范围:外层n-1轮,内层每轮减少一次比较
    • 排序方向:可从前向后或从后向前(本例题为从后向前)
  3. 方法参数传递

    • 基本类型参数:传递值的副本(本例题中index的值被传递给BubbleSort方法)
    • 数组作为参数:传递引用(本例题中data是静态数组,无需作为参数传递)
  4. 静态成员的使用

    • 静态数组data可在类的所有静态方法中直接访问
    • 静态方法BubbleSort无需创建对象即可调用

六、常见错误与应试技巧

  1. 常见错误分析

    • 第一处空白写成length():混淆了数组的length属性和字符串的length()方法
    • 第二处空白传递数组名dataBubbleSort方法参数类型为int,应传递长度而非数组本身
    • 第三处空白写成data[i]:交换逻辑错误,会导致数据丢失,必须使用临时变量temp
  2. 应试技巧

    • 数组长度记忆:数组用length(属性),字符串用length()(方法)
    • 冒泡排序口诀:"n减1轮来比较,相邻元素互对照,小的往前浮一浮,每轮少比一次了"
    • 交换逻辑:看到temp=数据A; 数据A=数据B;,下一句必然是数据B=temp;

通过本题,我们掌握了冒泡排序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,以及Java数组的基本操作。冒泡排序虽然不是效率最高的排序算法,但它简单直观,是理解排序思想的基础。在实际开发中,对于小规模数据排序或教学演示,冒泡排序仍然有其应用价值。这类题目也是计算机二级Java考试中考察算法实现能力的常见题型。
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 0 分享 收藏
评论 抢沙发
OωO
取消 登录评论